星星资讯网周易内容页

王夫之周易外传 周易竟如此简单——王船山易学观点浅析

2022-07-05 02:00:01周易14

王夫之 周易,王夫之周易外传原文

易者,在乎变者,谁能注易方面有所成就必须有自己的论点,来至于心得,而心得取决于人生经历和阅历,所以王夫之在注易方面是有着很强的个人特色,在讲解这位仁兄注解周易之前我们还是先聊聊他的经历吧,不说多么特色,但是也应该叫跌宕起伏。

王夫之又叫王船山,湖南衡阳市人,出生于万历47年(1619年)其父王朝聘50岁,母谭氏47岁,所谓老来得子,虽然得到这个宝贝儿子,但是也没有溺爱,在他四岁的时候跟随兄长王介之学习,七岁学习了十三经(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穀梁传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尔雅》、《孟子》),朋友们,先看看自己孩子还在玩泥巴没有,赶紧拉回来毒打一顿,然后给他讲解王夫之的故事,让他好歹顿悟一下:学学人家王夫之小朋友,多么优秀,你在看看你!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,人从小开始记忆力是惊人的,先不管他的认识观足不足,是否能明了古人的话语,至少随着人的阅历增多,肯定会有古人的金玉良言会给自己带来启发,就像小学六年级回头做二年级的算术一样很简单。还是回到王夫之这个话题吧,八岁的时候由于父亲拒绝贿赂,被罢官,而后在小朋友到了十岁的时候父亲开始自己教育,十四岁的时候受到湖广教育官员推荐,推荐到衡阳县学,十五岁和两个兄长去参加考试结果都没考上(童生,考上叫秀才),16岁的时候被湖广前后两任提学佥事(地方主管教育的官员)列为岁试(童生考试)第一,18岁又考乡试(类似于高考)又落选,很惆怅,小伙子在18岁的时候走了桃花运啊,娶了同里(江苏)首富的女儿陶氏,21岁又参加乡试,再次落榜,23岁又参加岁试,又被湖广教育官员认定为一等优秀学生,这就像我们现在,家长和老师都说这孩子上清华北大没问题,结果连大学都考不上,你说急不急人。24岁又去参加乡试,这回终于老天爷开眼了,得到一个第五名,古代科举先从乡试开始,就像我们现在的省考(高考),然后会试,公家派车接送学子到京城参加考试,中了叫举人(公务员),多少有个官做,最后才是殿试,皇帝亲自面试。但是由于出身的时候不好,崇祯皇帝时代,明朝的最后一个悲催皇帝,在他刚准备参加会试的时候,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个大爷占山为王,阻挡了王夫之科举之路,后来从南京折返回家,张献忠招揽地方人才把王夫之父亲羁押,王夫之去解救他父亲,后来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传到王夫之这里,这爱国情怀的小伙子悲愤交加,写了一首《悲愤诗》。

看完前文我们就知道王家都是硬骨头,所以接下来就是抗争清廷和逃亡,29岁的时候父亲、叔父和二兄都阵亡,一直流亡到顺治11年(36岁),到常宁,给当地文士讲授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,67岁的时候完成了《张子正蒙注》、《周易内传》,在这期间完成了很多学术文章,但是与周易无关,很多细节就不谈了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参阅,终年74岁,终身没有剃发,可能会有人疑问为何清廷不逮捕他,年轻的时候确实有过,不过都被他逃脱了(儒学的实干家!逃跑),最后年纪大了,也做不了什么造反的事情,让他搞下学术文章无关大碍,我们知道清廷成立后要求汉人剃发,由于汉人尊崇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所以老先生一生都未曾剃发,这就是以己之力抗争,在顺治时期规定,不剃发者斩头,但是老先生就是汉子,你可以说固执,也可以说迂腐,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却是铮铮铁骨,而我***就是有那么一些冥顽不明的老头所以才有我***文化之不屈。兹拿出老先生墓铭文以参详:抱刘越石之孤忠而命无从致,希张横渠(张载)之正学而力不能企。幸全归于兹丘,固衔恤以永世。下节给大家讲解船山易学,经历的与众不同造成解易别出心裁。

由于《周易内传发例》篇幅太长,本人就把观点缩短,也省得大家参阅,而且是把前人易学家基本都说了一遍,对大家也是一个参考,本人也会添加个人观点,不置可否,望各位好生揣摩

观点一:四圣

盖孔子所赞之说,即以明《彖传》、《象传》之纲领,而《彖》、《象》二《传》即文、周之《彖》、《爻》,《文》周之《象》、《爻》即伏羲之画象,四圣同揆,后圣以达先圣之意,而未尝有损益也,明矣。

在这个章节主要讲解四圣作易的态度是一致,伏羲,文王,周公,孔子,孔子的彖传和象是根据周文王,周公的彖和爻来的,而周公还有文王的彖、爻、文言是根据伏羲的卦象而来。而扬雄《太玄》、司马君实《潜虚》、蔡仲默《洪范数》这类就是假借伏羲画卦而来,不然周文王和周公为什么那么作易;而孟喜、焦赣、京房这类异说是对的,为何孔子那么作易,简直胡乱揣测圣人作易的初衷。不能因为一图一说而胡乱作易,甚至后人还有人说《易》就是“意”,有的人为了私利,居然赞成这种说法,那些喜欢搞预测的人为了自己蝇头小利,胡乱编撰周易,导致更后面的人理解造成偏差,其实四圣的观点是一致的。

观点二:易之观点

是《周易》之义,建诸天地,考诸前王,而夏、商以上,虽有筮人之杂说,孔子之所不取,况后世之伪作而驾名伏羲者乎!文王之卦,伏羲之卦也。文王取其变易神妙之旨而名之曰《易》,是故周公之《爻辞》得以兴焉。舍文王而无《易》,舍文王而无伏羲氏之《易》,故《易》之所以建天地、考前***,文王尽之矣。

周易的本质是什么,建诸天地!你们想想在夏商以前,也是卜筮杂说很多为啥孔子不用,后世之人为了提升名气假借伏羲而成一家之言,周文王的卦是伏羲的卦,文王是以为变所以名叫《易》,周公的《爻辞》解释《易》后来兴起了,假使伏羲没有《易》,文王没有,后世哪里来的《易》,什么陈传还有邵雍哪里懂《易》都是假借圣人之言蛊惑后人,自立学说,不然谁认识他们呢,整天先天图示,没有一点用,能保护家和国吗?能教化育人吗?天圆地方能教育人孝敬父母、尊老爱幼吗?整天教人的都是“命中注定”的邪说和歪理,孔子说“不可为典要”你非要整出为“典要”。本人观点:易本来就是变,邵雍的不是没有站在人伦方面去阐述,只是站的角度不同,语言和文字的出现,就是矛盾的出现,邵雍的数虽然很复杂,本人也不赞同,但是它阐述的只是自然之理,自然没必要理会人情世故之说,只能说人站的角度和经历不同造成,比较下邵子和王船山的经历,一个是在和平年代,一个是崇祯末期,一个是得到多数人称赞,一个是整天东躲西藏,邵子在宏观面上阐述宇宙,王船山是站在社会人伦(偏微观),更切合实际一点,这两者其实都需要。

观点三:易学史

易学史大家可以参看我前文文章,从夏商的《连山》《归藏》一致到文王《易》,《春秋传》用很多历史故事附会上去,最后孔子删除更正得到《易》,到了焚书坑儒,由于被说是卜筮之书得以保存,后来到了汉代完全被象数易统治,摒弃义理,王弼认识到了不足,但是又以老庄为主旨,他的观点是“得意忘言,得言忘象”,尽不能以象得言,以言得意,终究不可取,后世到了唐宋虽然在往义理方面发展,但是还是和王弼类似(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、宋由于整体环境喜好佛、道),到了宋朝,有周敦颐的《通书》虽然涵盖很多,但是不全,程颐的《易传》只是说义理,易是教人“行”的,没有太大的教化意义,张载的易写得不错,很简洁,好不容易到了朱熹这里,阐发儒家精髓,竟然说《易》是卜筮之书,真的荒谬。所以最后总结了一句;用象明理,以理来占卜,用占卜定吉凶,用吉凶教人做事,这才是合乎天道,四个圣人的基本意思就是在这里,用语言文字、用动静,用占卜,用这些方法教化一器(器,器皿,人类似于一个器皿,由各种东西组成,构成一个物),圣人真实的意图就是这,不要学那些胡乱揣度圣人的人和观点。本人观点:王船山此话非虚,我们测卦是为了预测成或者未成之事,初衷在于事情可做和不可做,测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未解之事,但是有一点就是,易之初,就是变,变就停止不了,如果从孔子一致一来一点变化没有,我们的易就不会涵盖如此多的行业,从易这一支出来的东西太多,象、数、理都要用,前面抨击他们,后面又回到卜筮可以为用,而卜筮是需要用到象和数的,纯理不通,脱离象数的易不是理

观点七:乾坤并建

前面还有几个观点没有写出来:吉凶得失、占与学、河图画卦。在此不赘述,有兴趣的自己参阅《周易内传发例》

太极,大圆者也。图但取其一面,而三阴三阳具焉。其所不能写于图中者,亦有三阴三阳,则六阴六阳具足矣。特图但显三画卦之象,而《易》之乾坤并建,则以显六画卦之理。乃能显者,爻之六阴六阳而为十二;所终不能显者,一卦之中,向者背者,六幽六阳,而位亦十二也

这个话很难理解,我们这么读取,或许能明了,乾卦有六爻(用爻不算),坤爻也有6爻,我们在看乾卦每一爻辞的话是不对的,因为语言在说这一面的时候,背后还有一面,举例来说乾卦的第一爻是“潜龙勿用”为阳,它的背面也就是“潜龙用”为阴,同样的道理坤卦也是一样,也就是两面性,这就是太极生两仪,我们只是说表面的一面,背后的一面也存在,这也是构成大道的原因,这个我们可以联想“有”和“无”、“太极”与“无极”两者并存,所以乾坤也是一样,人从开始到顶端,阳面阴面并存,所以人最多的时候是这么解释—假如我当初怎么样事情会怎么样,我们做了一个结果就是表面的阳性或阴性,六爻就是有十二个属性—乾坤一体

观点九:刚柔动静

《象传》之言阴阳,皆曰刚柔,何也?阴阳者,二物本体之名也。盈两间者皆此二物,凡位皆其位,无入而不自得,不可云当位不当位,应不应,故于吉凶悔吝无取焉。阴阳之或见或隐,往来发见乎卦而成乎用,则阳刚而阴柔,性格各见,功效各成,于是而有才,于是而有情,则圣德大业之所自出,而吉凶悔吝之所自生也。刚之性喜动,柔之性喜静,其情才因以然尔。而阳有动有静,阴亦有静有动,则阳虽喜动而必静,阴虽喜静而必动,故卦无动静,而筮有动静。

《象传》里面不说阴阳,都说刚柔,为什么这样,阴阳是什么?本体,就是太极,涵盖无极,任何东西都是阴阳,无所不包,不能说当位不当位,好不好之类,阳虽然代表动,但是最后还是会静,阴虽然静但是最后还是会动,所以卦是没有动静之别,而卦象是有动静的,假如测卦之人得到一个卦,测得目前的不好,静太久了,那么我们需要让他动起来。现在我们举个例子,有一个物体,他动我们就说阳,他静我们就说他阴,动说属性是动物,静止我们说是静物。那他是两个物体吗?动还是它静也是它,所以我们最好称它这种属性为刚和柔,动起来就是刚,静止我们称为柔,这也是《易》里面都用刚柔取代动静的原因!这里解释最为精辟,区区四个字活脱脱的严谨

猜你喜欢